close

 

引用或轉貼請註明譯文出處,請尊重著作權

 

 

十個危及狗兒性命的行為迷思(上)

-獸醫行為專家對獸醫說的話

(10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myths in dogs)

原文出處:http://veterinarymedicine.dvm360.com/vetmed/Medicine/10-life-threatening-behavior-myths/ArticleStandard/Article/detail/549385

200891發表於《獸醫學期刊》(VETERINARY MEDICINE) 

作者:獸醫行為專家Valarie V. Tynes

譯者:黃薇菁

譯文原出處:動物的事‧響片訓練奇摩部落格

譯文現出處:動物的事‧響片訓練隨意窩部落格

 

 行為問題依舊是美國寵物棄養及安樂死的首要原因(參考資料1-3),然而多數獸醫畢業時對於馴養動物的正常或不正常行為只有最低限度的訓練甚至完全缺乏(參考資料4)。

 更糟的是,獸醫學領域中沒有其他主題比動物行為更充滿迷思以及依據軼事趣聞而來的觀念,如果獸醫學生看過祖父使用機油治療狗的疥癬,他很快會發現這麼做是不當的,依據最新發現學習到治療疥癬的方法。然而,同一名獸醫系學生以前如果聽過有人告訴他把狗鼻子壓在牠的大便裡是個訓練大小便的有效合宜作法,不太可能可能會有人教導他這個技巧的潛在危機,一項近期研究顯示31.8%的寵物飼主認為把狗鼻子壓在牠自己的大便裡是合宜的訓練技巧(參考資料5),即使證明此法無效的科學證據已經多得和反駁機油治療疥癬的證據一樣多。

 此外,證據顯示當飼主和寵物的關係薄弱,人們不太可能提供自己的寵物最佳的獸醫照護(參考資料6),而且毫無疑問地,行為問題可能嚴重損害人犬關係。

 本文中,我討論了十個有關動物──尤其是犬類──的常見迷思,這些錯誤觀念可能提高寵物發展出行為問題的可能性,於是導致寵物被棄養或安樂死。

 

一號迷思:「幼犬在打完所有預防針以前不應該去上幼幼班,否則牠們就會生病。」 

 即使支持適當社會化有其好處的資訊不斷增加,許多獸醫依然對於幼幼班的安全性和這類課程對寵物長期健康的高度重要性抱持懷疑(參考資料7-9)。如果是室內課程(易消毒殺菌)並限制接種狀況類似的同齡幼犬參加,這不太可能導致疾病大爆發(見對美國獸醫動物行為學會對於幼犬社會化的立場)。

 狗兒在社會化期間(通常認為是4-14週大的年紀)最好能夠與自己的物種及其他物種建立新的關係,並且適應環境中的刺激(習慣化)。在這個期間,幼犬開始對聲響及突然動作出現驚楞的反應,也會出現表現恐懼的肢體語言,缺乏社會化的幼犬沒有學會區分真正危險的事物和不具危險的事物,牠們很可能對新物件、人們和環境變得越來越害怕。(參考資料7)如果飼主想要一隻能夠接受其他人類和動物,而且不害怕新環境及情境的狗,在此時期的適當社會化極其重要。

 必須教育來看診的飼主什麼才是適當的社會化。單把幼犬帶去狗公園,放牠和一群狗亂跑不一定能讓牠社會化。適當的社會化意謂讓動物接觸某個新刺激,但它不可導致恐懼,而且應該是一次愉快正向的經驗。許多狗主在自己的狗已出現恐懼徵兆時強迫牠們去互動,這種被迫的互動只讓狗兒更相信當時情境或某個特定的人是很可怕的,未來應該避開。

 好的幼幼班是讓狗兒接觸新的人犬及情境最容易的方法。在好的幼幼班裡,幼犬會接觸到兒童、穿著制服和戴帽子的男子、輪椅、雨傘和其他刺激,如果幼犬未曾有過這些經驗,成犬時很可能會被嚇到。(參考資料10,11)要留意,有些訓練師說自己的課程是幼幼班,但它主要目的在於教導基本服從。

 許多不錯的資源都提供如何開設幼幼班的方法,《Early Learning for Puppies 8-16 Weeks of Age to Promote Socialization and Good Behavior》(作者Julie Jackson, R.K. Anderson, and Scott Line)特別是本很好理解的指南(參考資料14),不過多數行為教科書中也包括教導幼幼班的章節,如果你沒時間自己開設幼幼班,與其他獸醫聯合開班,由獸醫和已受訓過的技術助理輪替教課的工作。現在美國由訓練師和寵物用品店提供幼幼班的情形已日漸普及,只要有合格人士監督課程並且確定它是設計良好的課程,提供正確的建議,並且提到最適當的主題,你(獸醫)就可以推薦這個課程。

 最後,社會化餅干是很重要的社會化工具,你應該幼犬第一次來看診時即與飼主討論這一點,尤其如果飼主無法帶狗去上幼幼班時(參考資料10)。建議飼主無論帶新幼犬到哪裡去都帶著特別的零食,讓陌生人拿這些零食給牠們吃,這些幼犬將學習到每次遇見新的人就會有好事發生。

 事實:狗兒因行為問題而死的機率會比染病(例如犬小病毒或犬瘟)而死的機率來得高,所以教導飼主適當社會化的觀念極為重要。

 

二號迷思:「瘋人養瘋狗。」 

 常聽到獸醫和非獸醫專業人士這麼說讓我很驚訝,研究已證實,人們以為可能導致寵物行為問題的飼主人格特質與較常出現的行為問題並無關聯性(參考資料12,13)。此外,研究顯示行為和行為問題受到遺傳的強烈影響(參考資料14)。

 當然,狗的環境和經驗會影響牠的行為,不過兩者很少是某行為問題的單一肇因。提出飼主人格可能導致寵物行為問題的意見不僅傷人也適得其反,因為受罪惡感之苦的飼主在情緒上無法面對治療行為問題時所必須投入的努力,飼主對於你(獸醫)的建議要能夠接受才行,所以告訴他們,他們的確影響了自家寵物的行為,但他們不一定是肇因,然後教導飼主適當的管理技巧,這樣他們將處於能夠改善自家寵物行為的絕佳位置。

 我發現以糖尿病為例最能有效協助飼主了解行為問題的臨床處理作法,我們無法根治糖尿病,我們控制/管理它,而且糖尿病通常不會單以胰島素作控制,如同行為問題極少只以藥物作控制一樣,控制糖尿病需要飼主對於葡萄糖代謝具有基本認識,於是他們才能適當管理寵物的環境及行為(例如維持相當一致的飲習和運動習慣),管理行為問題同樣也需要對狗兒的正常行為和學習原理具有基本知識。

 事實:以許多行為問題來說,早期確認問題及合宜管理可改善寵物的行為、強化飼主和寵物的關係、協助避免棄養。如果飼主人格有任何影響的話,影響也不多。

 

三號迷思:「我的狗有攻擊性/很恐懼/不害羞,因為牠幼時曾受虐。」

 當然,如果是一隻六個月大以後才到家中的狗表現出恐懼,沒人可以確定牠是否曾受虐,不過如果一直專注在這個可能性,我們就忽略了更常見的肇因,我們也會錯過教導飼主如何協助預防並治療恐懼行為問題的機會。如果飼主一心相信狗兒行為完全是牠來到自己家之前遇過某個事件的結果,這讓許多人完全否認了自己對於狗兒行為的責任,很可能會讓狗兒遇上大麻煩。如果行為問題(尤其是因恐懼或焦慮而起者)被置之不理,隨著時間過去幾乎總是會本加厲。

 雖然我們對於行為的遺傳學仍有很多未知,但是已有諸多文獻顯示恐懼或害羞的行為是高度遺傳的特質(參考資料14,15),然而這些特質的表現也受到學習和環境的影響,利用適當設計的減敏及反制約步驟,狗兒可以對原先恐懼的刺激逐漸習慣,這些步驟可以高度有效,尤其如果在問題一確認後就開始進行,當問題存在越久,它將越難治療。必須教導飼主這個原則,他們才不會忽視問題,讓它變本加厲至人犬關係變糟,而且治療也費用更高,更困難且更花時間。如果飼主養了隻出現恐懼或焦慮問題的成犬,鼓勵飼主儘快開始適當的治療程序,最好在合格的行為專家的監督之下,並且在必要時請訓練師協助。

 讓飼主明白遺傳影響行為的重要性對於他們選擇寵物和繁殖者也會有幫助。

 事實:動物行為是基因和環境複雜交互作用的結果,極少單由一個事件造成,即便如此,還是有可能改變行為。

 

四號迷思:「這個新藥將可治療你家寵物的[某行為問題]。」 

 雖然治療寵物行為問題的藥學發展已為寵物行為問題的發生頻率和嚴重度帶來急需的關注,許多獸醫似乎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教育訊息,這些精神藥物只是治療行為問題的工具之一,極少單單使用藥物就解決了行為問題,有時它可以壓抑行為,暫時滿足飼主想達到的改變,但是這種好的後果常只是暫時,除非同時也使用行為矯正的計畫(參考資料16)。

 一個好例子是害怕打雷的狗,如果雷雨在居住地區相當罕見,飼主可能對於給予狗兒benzodiazepine等抗焦慮藥物,劑量足以讓狗鎮靜就滿意了,如果飼主在可能有雷雨時可以在家給藥,那麼藥物可能足以抑制恐懼症的徵兆,協助狗兒感覺好些,也讓飼主開心。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可能需要越來越高的劑量,狗兒到後來也可能對藥物完全沒反應。但是如果減敏和反制約的行為矯正計畫也配合進行,狗兒可以學會不怕雷雨,最後可能不需要藥物了。如果有人告知飼主有何選項,許多飼主寧願選擇讓自家寵物行為長期改變的可能性,而非終生服藥。

 事實:精神藥物不是萬靈丹,它的確有助紓緩焦慮,可能有助安定狗兒,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對刺激出現反應之前的忍受度,讓狗兒的心理狀態處於能夠學習行為矯正計畫試圖教導牠的新任務。研究顯示服藥的狗對於行為矯正計畫可能較快出現回應(參考資料17),或許是相同的原因使然。狗兒較易產生學習,因為牠們沒有不斷感到焦慮或恐懼。 

 

五號迷思:「犬隻有攻擊性表現出牠地位很高。」 

 攻擊行為較可能來自恐懼或焦慮,而非來自地位,在今日動物照護中,地位(dominance)和支配性攻擊行為(dominance aggression)是最常被濫用及胡亂應用的名詞,更糟的是,攻擊行為和地位的誤解已經導致產生一些從行為學觀點來看完全不合道理的訓練方法,可能造成很多傷害,幾近二十年間,獸醫行為專家(veterinary behaviorists)和許多非獸醫的動物行為專家(animal behaviorists)一直設法散播一個訊息,讓大家知道強迫性和處罰的技巧不適合用來治療任何攻擊類型的犬隻(參考資料18-20),深信這類技巧有其必要的人依據的是狼隻的行為,然而基於許多理由,強把狗類比成狼是不當的(參考資料21, 22)。

 更重要的是,地位狀態的維持者是低位動物,由牠們對高位者表示順從(參考資料19),高位狼隻並不會強迫低位狼隻四腳朝天,低位者以四腳朝天明白表示順服,所以認為我們強迫狗四腳朝天就能表達自己地位並教牠們順服的說法不但在行為學上毫無根據(狗或狼都不會這麼做),也很危險。飼主嘗試對已然恐懼的攻擊性犬隻使用這個方法時經常被咬,而且狗學習到的唯一事情就是人類真的很可怕,無可預測。

 對於高位犬類的適當訓練必須教導狗兒,飼主是領袖(參考資料19,20,22),而且飼主很冷靜,作法一致且值得信任。許多合格的行為專家建議使用天下沒有白吃午餐的作法,這作法要求飼主在狗完成指令(例如坐下)後才給予任何牠想要的資源(例如食物,散步或遊戲),這個作法對狗兒最糟的事可能只是得不到牠想要的東西。執行這個作法教導狗兒聽從飼主。這類指令-反應-奬勵的互動也讓飼主與狗兒以信任且可預測的方式進行互動,於是紓緩了許多曾被不當訓練狗兒的焦慮。

 必須更小心使用「支配性/君王地位/高位」行為(dominance behavior)一詞的絕佳主張有許多,所以在此不深談(參考資料22-24)。不過切記,真正出現支配性攻擊的狗有何主要特徵:自信滿滿的肢體語言──直挺挺地,抬頭挺胸,或姿勢前傾,瞪視,並且尾巴和耳朵都直直豎立著。以我的臨床經驗而言,這類狗相常少見。

 可惜的是,支配性攻擊似乎是流行的診斷,狗被認為地位高,因為牠們抗拒回籠、剪趾甲或洗澡(雖然牠們表現恐懼的徵兆依然被人這麼認定),我甚至還看過狗因為出現分離焦慮的徵兆而被稱作地位高。

 獸醫絕對不該假設狗的攻擊行為是因地位高而起的地點就是獸醫院,狗兒經由古典制約而學會害怕獸醫院。如果獸醫和獸醫助理能夠教導幼犬新飼主讓狗習慣被人經常碰觸(如同就診或美容時的手法)的重要性,他們的工作會容易太多了,這對八至十六週的幼犬做來很容易,在看診檢查時使用小小美味的零食即可,你可在幼犬看診時簡要示範一下作法,再鼓勵飼主回家自行練習。

 要讓學習持續,你可以鼓勵幼犬飼主不時帶幼犬前來診所,這樣幼犬可以被人帶進診所裡幾分鐘,吃點零食然後就離開,但沒有發生任何可怕的事,這項重要訓練在狗兒變成成犬後仍可以相同方法繼續。對於控制寵物過胖的重要關注讓獸醫有了一個強調這兩項訊息的絕佳機會。鼓勵飼主定時帶狗兒來量體重,再以計算過分量的低卡零食作為奬勵。

 事實:攻擊行為常與恐懼或焦慮有關,而非地位。請獸醫花時間教導飼主如何與具有攻擊傾向的狗兒適當互動,讓大家安全開心。

 

六號迷思:「你看牠多麼有罪惡感的樣子?牠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這大概是最常導致非刻意性動物虐待的迷思,而且它通常在狗兒經常在家中破壞、亂大小便或翻垃圾筒時出現,多數飼主很容易堅稱狗兒「在我知道牠幹了什麼好事之前就表現出罪惡感!」這種錯誤觀念來自兩個主要理由:一。飼主把牠擬人化,二。飼主無法看出狗兒的正常肢體語言。頭放低、耳朵緊壓、尾巴夾腿間和迴避行為被多數飼主稱為狗兒自知犯錯的表現,但這些都是安撫行為(appeasement behaviors),狗兒表現出順服行為,企圖停止飼主的怒氣,這牠從飼主的肢體語言看得出來,或者過去類似情境曾有過的經驗告訴牠飼主將會生氣。

   我向飼主解釋這個概念,鼓勵他們進行以下實驗:離家,偷偷回到家中,把垃圾筒放倒,把垃圾弄得到處再偷偷離開,然後像平常一樣地返家,如果狗兒有時間發現這團亂象,幾乎可以保證牠絕對會表現出好像是牠弄亂的相同行為,牠已把亂象的出現(無論是大便、尿液或垃圾)和生氣的飼主聯想在一起,而不是把自己的行為和生氣的飼主聯想一起,如果飼主選擇不嘗試這個實驗,只要描述這個情形可能也具教育性。

 處罰要生效可能必須遵守三個原則:一。它必須在不當行為發生後一兩秒內施行。二。每次不當行為發生都必須施行。三。它的強度必須足以讓狗兒未來會尋求迴避,但不令牠厭惡到感到害怕(參考資料25)。AVSAB對此已發表了一個立場聲明(美國獸醫動物行為學會對於使用處罰矯正行為的立場聲明)。在訓練中經歷恐懼或焦慮的狗兒學習效果較差,如前述,也較可能學習到人類很可怕,無可預測,由於多數寵物飼主無法依上述三原則執行處罰,他們破壞及傷害的機率會比出現好的結果高出很多,簡而言之,奬勵狗兒出現合宜行為的教導方式比起處罰牠不要出現行為的教導方式來得容易多了,

 事實:飼主需要學習,狗兒對於時常同時出現的事件會產生聯想,為了狗兒幾分鐘前的行為處罰牠(無論牠表現出什麼樣子)無法教導牠你不要想要牠這麼做。這麼做教會狗兒要害怕人類。

 

 

十個危及狗兒命的行為迷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cki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