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用或轉貼請註明譯文出處,請尊重著作權

 


行為不像水泥,訓練不需要拿電鑽

(Trainers With Jackhammers Need Not Apply)

原文出處: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behavior-works/201002/trainers-jackhammers-need-not-apply

作者:Susan Friedman博士 寫於2010/2/18,

譯者:黃薇菁(Vicki

譯文原出處:動物的事‧響片訓練奇摩部落格

譯文現出處:動物的事‧響片訓練隨意窩部落格


作者簡介

 Susan Friedman博士目前是猶他州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成為行為專家已不止三十年,她的專域是學習和行為,特別是兒童行為問題。過去數年間,她率先提倡將人道哲學以及來自應用行為分析領域、有科學實證且對人類極有效的教授技巧應用在動物身上,這種作法的主要原則是設計出階段性的教學法,從最正向、侵入性最低也最有效的行為解決方法開始。

 博士堅信透過環境促進的方式改變行為,而不利用暴力,專注於動物與環境互動時的絕佳學習能力。她的教導方法是改變成有利成功的環境,致使動物學習到成功表現行為。

 博士目前提供兩個網路課程Living and Learning with Animals」(動物專業人士課程)Living and Learning with Parrots」(動物照護課程),至今學生遍及23國。


 我懂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你在一個「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的世界待得夠久,你會開始相信好的訓練包括要打破、毀壞一些東西,只要看看我們對於行為改變的說法:我馴服馬匹(譯註:傳統馴馬稱為break horses「破壞馴服」馬的野性及意志,直至馬兒放棄屈從)、打破習慣、毁壞心志或折斷彼此的背(引申意:讓彼此賣命工作)。我們甚至把教導幼犬居家大小便習慣稱為housebreaking

 對於訓練必須使用暴力和脅迫的預期心理極度深植在我們的文化裡,事實上我們甚至把毀壞行為最厲害的人當成偶像:西薩萬歲!

 現在該是深深吸一口氣,把這層文化迷霧吹開的時候了!你不需要毁壞任何東西就可以改變行為,不過你的確需要留意行為運作的方式,這些正是超過一百年來行為科學家一直進行的研究,而他們研究出來的行為改變技巧──所謂「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可用來應用於任何物種的學習。

 科學已確認,行為並非在空無一物的地方發生,動物的行為和行為出現的環境之間存在著關連性。科學也確認,動物的行為並非如故障蓮蓬頭的水一樣胡亂噴灑:動物因為某個理由才會出現行為,目的是對環境產生某種影響。

 狗狗吠叫,為的是要某個有相對姆指的同伴打開後門;鸚鵡咬人,為的是要人們拿開一直想抓牠的手;小孩子嘻笑打鬧,為的是不想理會算術習題。我們出現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產生影響,你知道這一點,不然你今天早上就不會起床。

 不會有動物持續出現帶來不良後果的行為,當行為沒有效率(從行為者的角度來看),動物下次就會表現不同行為,不過,為了獲知該改成出現什麼行為,動物需要好的後果,這個好後果即成為某行為是否適當的正向回饋,這便是學習:演化出變通能力,依據回饋後果是什麼而改變行為是所有動物的天生本能。

 文化迷霧讓我們一直探索動物內在有什麼我們需要毁壞打破的東西,例如地位、嫉妒或荷爾蒙,但我們應該著眼的地方該是行為目的影響的環境,一旦我們了解目的是什麼,我們就能訓練動物藉由另一個適當行為達成同一目的,或者教導牠可帶來新後果的新技能。

 我談的不只是狗、鸚鵡或小孩而已,跳蚤和火鶴也一樣,諾亞方舟的故事不只歡慶動物的差異性,也歡慶牠們的相似度,在此說來即指動物的學習方式。重點在於,行為不像水泥,訓練不需要拿電鑽

 頭號訓練撇步:與其問:「這隻動物的問題是什麼?」,不如問:「這個行為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cki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