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小樹之歌
(The Education of Little Tree)
約一兩年前聽說這本書是大學學長翻譯的,忙於瑣事就忘了找來看,上週逛到網路書店發現正特價中,所以趕緊訂下來。
這本可愛感人的好書歸類於少年讀物很是可惜,許多人也許因此而提不起閱讀的興趣,然而它的人生教訓無論大人小孩都很受用。
故事主角是五歲的「小樹」,父母雙亡後即由年邁的祖父母撫養,學習到印第安人的生活態度,如何和平與天地共存,如何看待生老病死;書中許多對大自然的描述都是我們現代人早已脫離喪失的連結,我們也失去了遵循大自然規則的觀念。
──
爺爺對五歲的小樹說:
「別傷心,小樹兒,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則。老鷹把跑得慢的鵪鶉給抓走,跑得慢的鵪鶉就沒有機會生下和牠一樣跑不快的鵪鶉孩子了。老鷹也捉田鼠,這樣就不會有太多鵪鶉蛋被田鼠偷吃。老鷹依賴著大自然的規則生存,牠是在幫助鵪鶉。」
「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則,你只能拿你需要的東西。就像在獵鹿的時候,我們不可以獵取最強壯的那一頭,你反而要抓瘦弱並且跑不快的鹿,這樣強壯的鹿才能繁衍強壯的後代,你以後才會有更好的鹿肉可以吃。山豹都明白這個道理,你更不能忘記。」
「只有小蜜蜂不明白,它儲藏的花蜜遠超過自己需要的,所以它的蜜會被熊偷吃,還有浣熊,還有人類也來分一杯羹。人類也像蜜蜂一樣,總貪取多過自己應得的那一份東西。他們從別人那兒奪取,戰爭便發生了.....。為了保住那些不該得的東西,人類於是展開長的交涉,他們還會舉起旗幟聲稱自己的行為是順天合理的,有許多人因為這些交涉而和那面旗幟一同喪失了生命。但是,他們永遠改變不了大自然的規則。」
綽號柳樹約翰的老友將不久於人世,他要求到戶外去,舉著自己的長刀指著一棵老松。他説道:「我死後,把我葬在她旁邊。她養了這麼大一片林子為我遮風蔽雨帶來溫暖。我的身體算是給她的報答,大概夠她過一年半載的了。...我相信我的下輩子會活得更好。....我會在那兒等你們。」
「我們一定會跟去的。」爺爺說道。
──
書中也提及兩段較不為台灣人所熟悉的美國歷史,一段是白人政府迫使印第安人大舉遷移的事件,另一段是美國早期施行禁酒令風聲鶴唳的時期。
白人初到美洲大陸時視原住民的印第安人為蠻族,燒殺擄掠,不計其數,另外則利用印第安人的文化差異,詐騙他們取得大量沃土,還勒令印第安人離開祖土,全體移居至他鄉,在遷移過程中印第安人因不堪疲累、水土不服及疾病等種種因素大量死亡,人數驟減,(電影「與狼共舞」也有部分描述),如今的印第安人已從原本居多數的原住民成為少數種族,這是美國歷史上令白人顏面掃地的一頁,如果把這段歷史和現今社會亂象對照上面小樹爺爺的話,這應該是相當警世的教訓吧!
小樹的奶奶告訴他:「當你發現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任何你遇見的人,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自由地散播開來。」
所以,分享給大家。
後記:
查了相關英文書評之後,赫然發現作者以筆名出版這本書,宣稱是自傳,後來被人發現本書為虛構故事,他的本名是艾.薩卡特(Asa Carter),其實是個種族隔離主義者,嚴重歧視黑人及猶太人,是三K黨等多個種族歧視組織的活躍領導人物,並且為六○年代力推種族隔離政策的阿拉巴馬州州長喬治.華勒斯(George Wallace)捉刀寫演講稿。
學者及分析家發現,書中對印第安人的部分風俗及語言為憑空想像或不正確,對於印第安人的描述是經浪漫幻化後的刻板印象,顯示作者白人優越性的種族歧視背景。
唉,人這種動物有太多過於複雜的面貌,讓我幾乎不想分享這本書,但是轉念想想,學習不因人廢言應該也是人生的課題之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