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用或轉貼請註明譯文出處,請尊重著作權

 

本能、原動力和其他狗兒攻擊事件的肇因

Instinct, Drive and Other Causes of Dog Attacks

原文出處: Animal Behavior Associates Newsletter

http://animalbehaviorassociates.com/blog/453/canine-behavior/instinct-drive-dog-attacks/#more-453

譯者:黃薇菁

譯文原出處:動物的事‧響片訓練奇摩部落格

譯文現出處:動物的事‧響片訓練隨意窩部落格

 幾個月前有則新聞報導四歲小女孩被家中羅威那犬咬死,這真令人悲傷,我們的心與她的父母及家人同在。

 美國每年被狗咬死的人在十至二十人之間,多數是兒童,使我們注意到這則報導的是各種解釋這個行為的不同說法,該報導的標題是:「奧斯翠亞攻擊致死事件顯示本能如何使狗從友善變兇殘!」

 沒有人知道事件經過,小女孩獨自和狗兒在後院裡,母親看出去,看見女孩在地上,其中一隻狗在旁邊,不過各式理論淘淘不絕,該報導作者偏好的說法是這是「獵殺本能」,他宣稱基本上每隻狗都具備,但是力氣較大的大型犬種較危險。

 某動物輔助治療計晝的負責人說它是「獵殺原動力/慾望」,小女孩一定曾經尖叫奔跑,或做了某件引發獵殺的事,於是狗兒把小女孩當成受傷兔子而出現反應。

 一位當地人道協會的訓練師認為它和小女孩行為無關,是環境因素──松鼠或另一隻狗,或某種狗兒聞到或看到的東西引發了攻擊,她說:「這就是為什麼狗追球和騎自行車的小孩,狗就是會這麼做。」然後她接著猜測這與犬種無關,而是培育和訓練的問題。

 所以,導致那隻狗攻擊小女孩的原因是什麼?是本能、獵殺原動力/慾望、某個牠看見或聞到的東西,或者是牠被培育或訓練的方式呢?我們永遠無從確知,不過多數猜測顯示對於現今科學缺乏真正認識。

 本能和原動力/慾望的說法約在五十年前就遭捨棄了,因為它含糊不清,沒法真正解釋什麼。遺傳、培育、訓練、早期經驗甚至攻擊現場環境裡的事件全都可能影響行為,不過這些都不是「肇因」。

 如同多數行為,攻擊行為很複雜,受多種因素影響,尋求單一動機或肇因太過簡化此事,將因而導致不當行動,例如立法禁止或限制被認為本性較危險的犬種。目前最好的證據顯示,犬種禁令無法有效減少社會裡的狗咬人事件。

 該報導上最好的建議來自一位科學訓練出身的獸醫行為學家,她指出每隻狗兒都具風險,如果看到狗兒處於牠將出現風險的情境,我們不該把牠留在這種情境裡。

 非科學性的資訊(例如該報導裡揣測的理論)對於解釋攻擊行為或防止未來攻擊事件沒有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ckiCT 的頭像
    VickiCT

    動物的事‧響片訓練

    Vicki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