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被接受的觀念或做法接受挑戰是好事
給人不一樣的思考,不一樣的反省 Vicki


 引用或轉貼請註明譯文出處,請尊重著作權 

           在混沌中訓練嘴勁控制

Training Bite Inhibition in the Dark

 原文出處:國際動物行為諮商師協會期刊

https://spring2017.iaabcjournal.org/training-bite-inhibition-dark/

作者:美國訓練師Kama Brown,寫於2017

譯者:黃薇菁(Vicki

譯文出處:動物的事‧響片訓練隨意窩部落格

 認為特定社會化方式可讓幼犬成年後出現嘴勁控制的觀念影響到很多層面的人犬生活,例如何時把幼犬帶離母犬,如何讓四個月齡前的幼犬進行社會化,安排幼犬遊戲時間的幼幼班課程,以及參加狗狗安親班等等。大眾普遍的看法是,對狗狗有攻擊性的狗狗較易對人有攻擊性,相反地,能與狗狗友善社交的狗狗對人來說就比較安全,較無攻擊性。

 如果幼犬班裡安排幼犬遊戲時間的理由是「學習嘴勁控制」,我們需要知道我們是否真的教導了這件事,這種廣為普及的觀念來自伊恩唐拔博士,他說:「教導嘴勁控制是整個幼犬教育裡最重要的部分。」飼主應該在幼犬滿六個月齡前就去上幼幼班,讓幼犬放繩玩耍的觀念要歸功於伊恩唐拔博士,他宣稱這麼做可以減少狗狗成年後的問題行為。

 多數對於嘴勁控制訓練的看法都支持他的說法,認為教導幼犬控制嘴勁力道,等牠們長大後若選擇開咬,屆時就不會咬得重,例如ASPCA官網、Open Paw組織的傳單、響片訓練書籍、以及多位作者,包括Pat MillerKari Bastyr

 那麼,如何教導狗狗控制嘴勁?常見的答案包括:

 。和其他狗狗玩耍

 。讓未滿四個月齡的幼犬一起玩

 。與人類打架打著玩

 。由人類教導輕輕咬的力道

 。由人類使用塑形的特定技巧讓狗狗發展出合宜用嘴行為

 沒有任何研究顯示其中一個答案可以這麼做,事實上,如果換成其他行為,這句話會聽起來很不對。

開咬是什麼?是教得來的嗎?

 為了做思考推想,我把教導狗狗的行為分為兩類:(A)人類未加干預,狗狗即能出現的行為和(B)沒有人類介入狗狗就不會出現的行為。

 (A)類行為的例子是奔跑、行走、跳越、抓癢等等。(B)類行為的例子則是倒立、在水裡吹泡泡以及在街上幫盲人帶路。由於所有狗狗(及所有動物,包括所有物種的野生個體、野化個體及受虐個體)都顯示對其他動物和人類的嘴勁控制,我把嘴勁控制歸在(A)類行為。

 我們不會說,讓狗狗和其他狗狗跑跑可以教會牠跑跑,或者和人類一起跑跑可教會狗狗跑跑,我們不會說我們教狗狗跑跑,而是教牠知道何時跑,我們可以影響與跑跑訊號有關的反應時間及其他因素。

 就我們能夠訓練的行為來說,我們通常明白自己是把狗狗原本即可出現的行為加上訊號,我們說我們能訓練狗狗在某個時候出現某行為,而不是訓練牠如何出現這個行為──我們教的是這個行為發生的位置和時間點,而不是教導這個行為;因此,有可能把狗狗開咬時用力的位置和時機點加上訊號嗎?是的,當然。我們能教狗狗何時以及在何處抑制嘴勁,但是我們不可能訓練狗狗抑制嘴勁,因為在遺傳上及生理上,牠天生就具備這個能力。

 重點是,我們能夠讓行為依訊號出現,但無法從零建立起行為,意謂普遍定義的嘴勁控制訓練基本上就是讓狗狗咬勁在全然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之下的概念,然而這根本沒有任何支持的證據。此外,我相信任何呈現這種證據的實驗都不會符合實驗道德規範,因為研究人員必須飼養幼犬,在牠們成年後刻意造成疼痛才能測量出咬勁強度。

 然而證據顯示,無論影響幼犬飼養及對待方式的所有因素各不相同,絕大多數狗狗開咬時會抑制咬勁。美國每年平均呈報四百一十萬個狗咬案例,當中只有八十萬個案例就醫,死於狗咬的人數平均是三十五個人,這些數據顯示無論幼犬如何成長,成犬在感到害怕、受到威脅或疼痛時會抑制咬勁。

為何要抑制咬勁?

 抑制咬勁的功用是什麼?它是儀式化行為,通常是從一連串連續行為當中截取片段來表現,說得更精確一點,咬勁抑制是敵對性的遊戲行為(或打著玩的行為),抑制性攻擊行為讓所有動物能夠在儘可能減少彼此受傷的情況之下,避免衝突並解決紛爭。

 一位研究學者的結論是,幼犬(同窩兄弟姐妹)之間在發展的敏感期打著玩的行為是狗狗學習物種辨識(親子印痕、同種印痕及性印痕學習[filial, fraternal and sexual imprinting])的過程,研究中沒有任何顯示幼犬透過打著玩而學習抑制咬勁的地方,事實上抑制咬勁的能力發生在能夠打著玩之前,因為幼犬具備嘴勁控制的能力,打著玩的行為才能影響到物種辨識。這顯示嘴勁控制若不是在出生後三週內直接從母犬身上學習而來,它就是天生的行為。

 嘴勁控制若是天生行為,這就重要了,因為天生的行為非常制式,極易預測,同一物種的所有個體都會以相同方式表現這些行為,天生行為通常涉及基本生命功能,諸如覓食或照顧幼獸,如果動物無法正確表現這類重要行為,牠就不太可能存活或繁殖。如果嘴勁控制是天生行為,那麼我們對它的發展就不具影響力。

 在幼犬行為發展期,我們必須發揮影響的地方在於保障幼犬不會受到成犬的攻擊,我不太相信現行幼幼班的幼犬遊戲時間做到了這一點。我們不應該教導幼犬,每週一次的幼犬放繩時間裡,牠們可以在光滑地板上瘋狂跑來跑去,四處撞上東西或幼犬,然後就會被人要求要冷靜下來,專心上課,一切都發生在六十分鐘的課堂上。幼犬兩個月齡至四個月齡之間所接受的基本訓練應該讓牠開始接觸到日後成犬生活裡人類對牠有哪些期望,無論飼主希望成犬有什麼表現,在這個關鍵期就應該讓幼犬練習這些行為。沒有研究顯示沒有和一群陌生狗狗一起玩的幼犬長大後會心理偏差,福祉較差或較可能有行為問題。

 事實上,相當多訓練師和繁殖者指出,在幼犬時期若讓幼犬與其他狗狗玩得過久,接受過度刺激及玩得太頻繁,將來會導致成犬情緒容易過度激發、挫折及興奮。由於情緒過度激發及挫折常導致過度激動及攻擊行為,也許不讓幼犬和陌生幼犬玩耍是值得的考量。

我們對嘴勁控制到底知道些什麼?

 攻擊行為的表現是一連串的連續行為,包括低吼、吠叫、露齒、追逐、空咬,最後逼不得已,健康的犬類動物才會猶豫地出現開咬及攻擊,這個猶豫即嘴勁控制,是犬類動物抑制全力開咬力道的習得反應,已經習得嘴勁控制的犬類動物在遊戲時或甚至和另一隻狗狗打架時會表現出來,讓同群成員有能力解決衝突,不致發生危及性命的傷勢。家犬保留了許多狼祖先的行為模式,雖然發展出護衛犬種時加強守護天性的人擇過程可能加劇了這些狗狗的敵對行為。

 多數關於狗狗嘴勁控制能力的研究參考資料是遺傳學資料,Lockwood指出有些家犬的犬種較不容易有嘴勁控制,因為在這些犬種培育過程中,這類特徵倍受青睞。被社會視為較具攻擊性的犬種通常是用於鬥犬、軍用、私家守衛及警犬的犬種。

 Ellis博士及團隊有更多的近期研究已確認,特定犬種能夠有更大的咬勁,透過一個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合作的實驗,他們測量並且確認狗狗的體型及下顎形狀可用來預測咬勁,狗狗的體型和頭部越大,下顎越寬,咬勁就會越大。

 在我檢視過的所有研究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不斷發現研究人員提到,犬種間的變因太大,沒有幫助。例如,Scott and FullerGenetics and Social Behavior of the Dog》述道:

 『然而,即使是目的性培育的的純種犬隻,行為特徵的差異相當不一。在同一犬種裡,有些品系可能天生較易出現敵對行為,但是單就遺傳背景無法預測個體可能的敵對行為反應。』 

 Kathryn Lord博士在發表的報告《家犬和狼的感官發展比較》comparison of the sensory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dogs and wolves)中,結論是「社會化過程的確切時間和品質存在顯著的個別差異及犬種差異」。

 犬種強烈影響行為,在於許多被認為與嘴勁控制相關的行為(例如攻擊行為,溫馴,羞怯怕人,勇敢大膽等等)也是如此,這使我相信遺傳影響的特質超乎我們所想,而且對於單一犬種進行的單一研究可能無法提供我們對於其他犬種的了解。這不只針對行為,也針對行為調整用藥及治療。

我們應該做什麼改變?

 嘴勁控制訓練予人的印象是,如果狗狗幼時和幼犬一起玩,成年後對人類較為安全,但是完全沒有證據支持這一點。在此同時,狗狗一生中有很多時間花在與狗互動,帶著意料之外的後果。幼幼班裡重要的時間拿來讓幼犬遊戲進行社交,而研究顯示這麼做的最佳時間是幼犬七週齡時,多數幼犬報名幼幼班時已過了這時期。

 直到我們有進一步的研究為止,我的結論是我們在混沌當中。嘴勁控制的課程不應該被帶入幼幼班課程裡。應該教導飼主,所有狗狗都可能全力開咬,我們不知道有任何可以預測牠們不會這麼做的事,這也就是為何降低恐懼和壓力,尊重低度攻擊行為(例如低吼)對於減少狗狗咬人非常重要。應該教導所有飼主狗狗所有敵對的行為徵兆,練習適當的社會化,並且讓幼犬接觸人類生活的所有面向。

 除非有證據支持幼犬玩耍的好處,幼犬玩耍應該要從幼幼班裡去除,飼主應該學習如何尋找有耐心的適當成犬,理想來說最好能經常出現在幼犬生活當中,讓牠與幼犬進行社會化。

 嘴勁控制訓練

 伊恩唐拔博士針對此文的討論 臉書直播錄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cki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